“一件代發”有何漏洞?為何成為騙子的行騙工具?讓我們一起看看
摘自:重慶商報 時間:2019-9-17 瀏覽:

一件代發

嫌疑人張某指認現場 巴南警方供圖
近年來,網絡銷售日益火爆,“一件代發”網絡業務也應運而生?呻S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讓人防不勝防,不僅買家經常被騙,連賣家也容易中招。今年10月中旬,在巴南經營一家“代發平臺”的李先生報警稱,自己就被騙子用改價的方式騙了30多萬元。巴南區警方昨日透露,他們近日破獲了一起新型網絡詐騙案,4名嫌疑人已被依法刑拘。
50元商品能賣上千元
李先生在巴南區經營著一家網絡代發平臺,主要為網絡賣家提供貨源。一旦網絡賣家接到訂單,即使是一件小商品,李先生就根據訂單信息代為發貨。由于為網絡賣家免去了囤貨的困擾,李先生很快與多個網購平臺的賣家達成合作協議,生意自然做得風生水起。
今年9月,一名姓張的外地男子與李先生取得聯系,自稱是某網購平臺的賣家,自己有許多客源,想和李先生合作,通過提供訂單賺取差價和返點。張某告訴李先生,原本50元的商品,他能賣到上千元。
頻繁接到訂單 返還差價
李先生當時信以為真。隨后,張某又說為了方便和客戶聯系,讓李先生發貨時把賣方留成自己的電話。因為這樣別人買東西時如果有問題,就可以直接和他聯系。李先生沒有多想便同意了,并向張某提供了商品的圖片、尺碼、顏色等信息。
李先生的代發平臺一直采取快遞公司貨到付款的形式。根據該快遞公司規定,由快遞公司按照賣家要求的金額代收貨款,一個月結賬一次。當物流信息顯示簽收時,李先生便可知道客戶已經付款收貨了。
接下來的一個月,張某沒有辜負李先生的期待:他頻繁地提供訂單信息,幾十元的商品,張某讓李先生標注成幾百元甚至一千元,讓李先生樂得合不攏嘴,連連稱贊張某會推銷。
當物流顯示簽收后,張某便催李先生將自己賺取的差價打過來,李先生信守承諾,不僅將差價打給了張某,見到他為自己帶來了這么多銷量,還額外給了他幾千元的返點。
貨款改為零 損失30多萬元
一個月后,滿懷期待的李先生和快遞公司結賬時才發現,張某打電話給快遞公司,將這一個月訂單的貨款竟全部改為了零。
這一下子讓李先生傻了眼。據初步統計,李先生損失的貨款、打給張某的差價、返點費用、快遞費用,共計三十多萬元。又氣又急的李先生這才發現上當受騙,于是迅速向巴南警方報案。
了解完事情經過后,巴南警方迅速立案展開偵查。經過二個月的不懈努力,12月12日,辦案民警在福建省德化縣將張某在內的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。
利用時間差 實施詐騙
據了解,20多歲的張某等4名嫌疑人是福建人,經常泡在一個淘寶交流的QQ群里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張某得知了快遞公司貨到付款按月結賬的規定,立即想到了一個發財途徑。他伙同群里聊得來的李某、王某、趙某一起謀劃詐騙。4人利用群里搜集到的真實買家信息,將商品免費送給對方,然后再將虛假訂單信息發給李先生,通知發貨。
買家收到不要錢的包裹時,多半都會好奇是誰寄給自己的包裹,于是簽收非常順利。然后張某再利用快遞公司規定的時間差,騙取李先生高額的貨品差價。
而這一切,李先生都蒙在鼓里,不知道商品到底賣了多少錢,也不知道快遞公司收沒收到錢。
經審訊,4名嫌疑人對自己實施詐騙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。目前,4人已被巴南區公安分局刑拘,該案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。
提醒
貨到付款有漏洞 交易簽收先核實
辦案民警介紹,在網絡高速發展的同時,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。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“貨到付款”的漏洞詐騙錢財。過去,受騙的大多數是消費者,而這次受騙的是“一件代發”平臺的商家,這種騙局在巴南還是首次發生。
“50元的商品能賣上千元,冷靜想一想就會令人生疑。”辦案民警提醒說,網絡交易,一定要認真核實對方的資質以及履約能力,別被利益沖昏頭腦。“一件代發”平臺發貨時,一定要把賣方電話留成自己的,這樣就能隨時掌握訂單的真實信息,李先生就不會上當受騙了。
對于消費者,在簽收包裹時,應仔細核對姓名、地址及內容,也可以先要求打開包裹查看貨物。遇到貨到付款、需要代別人簽收的時候,應第一時間聯系收件人確認是否有這樣的包裹,確定后再付款。如發現送貨信息不符,應拒絕簽收。